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凌宗伟:如何用好教材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 新时代教育书摘

全文长 27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分钟


本文摘自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南通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导师团导师凌宗伟在其主编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理念:实践案例(初中全学科》一书中的自序。

2021年底,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院长谢文辉先生希望我能在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颁布后组织南通的一些老师编写一套可供从事实际教学的普通老师参考借鉴的教学设计用书,该书不要从宏观上对新课标做过多的解读,重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我的理解一是因为我是南通的教师,在他的心目中南通的教师是“会上课”的,二是他知道我这些年受聘于一些部门或机构做了一些入校指导的工作,其中我相当一部分精力是用在指导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上的。尽管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但盛情难却,还是欣然答应了。

我也以为,课程标准的解读不是我们这些在学校的教师的事。更为重要的是我认为课程标准就应该是绝大多数老师能够读懂的。如果需要解读才能读懂,无非两个原因:一是课标的表达有问题,二是教师的阅读理解有问题。如果还要找原因的话那就是个别教师“不屑读”了。一个称职的教师是会认真阅读本学科的课程标准的,同时也一定是会有自己的理解的。总之,在课标“解读”方面不需要我们去絮叨。我们能够做的,同时也是我们必须做的,就是将课程标准与教材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资源,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课程标及教材的要求。

高手教师的智慧就在于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的目标(学习的结果),将课标与教材的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资源,并通过相应的策略与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各自的潜能,包括发现如托宾·哈特所说的存在于“自身之内的源泉”,使之喷涌出来,包括找到通往这个源泉的通道,找到“智慧之我”。转化意味着超越目前的形式。也就是说实际的教学只要在不偏离教学目标的情况下是不应该完全拘泥于教案的。就个体而言,对转化的回应往往是超越自身现有的认知与能力的,这就是强调学习任务要有挑战性的原因。转化是一种整体性的运动,也是尊重个体差异走向多样化、个性化学习(包括教师的多样化、个性化教学)的行动策略。所以,我认为教学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转化的过程。也就是托宾·哈特所说的“一种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智力、从智力到理解、从理解到智慧”的转化。

托宾·哈特在《从信息到转化:为了意识进展的教育》中说:“转化就是超越当前存在形式。这意味着生长、创造和意识的进化和扩张。当教育服务转化时,它能帮助我们超越分类和归类模式,超越当前社会结构的局限,超越文化条件的影响和自我界定的桎梏。在这种超越中我们立于创造的风口浪尖不断将生命转化为新的形式。”转化是一种创造再生的过程,这就是我常说的“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如何用好教材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如今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已经颁布,于是我邀请了一些志同道合的、绝大多数在南通中小学校及教研部门任职的老师一起商讨编写了这套书,尽管他们绝大多数不在名师之列,但在我看来都是高手教师(主要是上课的高手,其中有几位是江苏省课堂教学大赛的一等奖、特等奖得主),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编写者,是希望能给广大中小学教师从课标及教材要求到教学设计,再到教学实施的转化,提供一些直观的、可以模仿借鉴的版本。

这套书的编写思路是这样的,致力于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凸显课标要求的素养导向、教学评合一、综合学习。鉴于2022年版课标配套的教材尚未发行,这套书提供的教学设计一律以现行教材为例,每一个教学设计均以“以某某版某年级(上或下)第几单元(或具体教学内容)为例”为副标题,大标题根据学科特点和编写者的设计意图确定。每一个设计案例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一、教学理解和教学建议。

紧扣教学设计内容所在单元(章节或者课标设定的教学内容),比如“方程”,对照课标设定针对目标内容谈设计者的教学理解及教学建议。大致的结构是这个板块的课标教学要求有哪些,譬如,语文的各个学段字词、阅读、交流、归纳四个方面的一一陈述与解析;这些要求在教学中如何落实的建议。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部分特别注意的是评价反馈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评价的标准(包括量表的设计)紧扣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有本学科的综合学习与跨学科学习的学习任务或活动安排;呈现的必须是优化后的教学设计(即实施过后又经反思调整确定的方案)。

三、教学设计解读及教学反思。

设计者联系自己的教学实施情况陈述教学设计背后的理念与想达成的目的,以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整个行文坚持大统一,但尽可能体现学科特点,还要兼顾教学设计(教案)的文本形式多样化,可以是表格式的,也可以是非表格式的。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套书中的所有教学设计案例,都力图呈现“反馈”“评价”以及“作业”的设计。《教育七律》中谈到教与学的一套重要规律——“复习和应用之律”:“教学任务的完成、检验和确认要通过学生的复习和应用来进行。”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复习和检测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针对这一点,我认为在今天大谈“双减”的背景下,学校管理者与教师更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审视形形色色的减负举措。

《认知天性》的作者说:“对于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恐怕再没有什么比考试更令人不快的了。尤其是近年来,社会越发关注标准化评估,网络论坛和新闻报道被读者围攻,他们控诉,强调考试只对记忆力有好处,却让人们损失了领悟能力与创新能力;考试给学生带来了额外的压力,是对一个人能力的错误衡量,等等。”不可否认的是几十年来,学校的作业与考试不仅太多,而且内容也不够优质,这就难怪人们总是以批评的视角看待作业与考试在人们学习过程中的功能。《认知天性》的作者有个建议倒是蛮有意思的:“如果我们不把考试看作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尺,而是把它看成从记忆中检索学问的一种练习,并非‘考试’,我们就可以为自己创造另外一种可能:把考试当成一种学习工具。”一种检索、强化与完善的工具。“在诸多研究成果中,有一项发现非常重要:主动检索一考试一强化记忆,而且检索花费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对于学习者来说,最好的习惯之一应该是进行有规律的自测,重新校准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检测,是基本的反馈与评价手段质疑,不仅可以提取记忆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运用中强化记忆,使知识转化为技能。这套书呈现的只是设计者的个人理解与实践,只是一个参考“模板”,不能不加改动的照搬。教学是动态的,设计是设计,实施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调整方案与策略。

受本人及编写者的个人认知所限,本书所呈现的案例未必完全符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希望得到广大教师朋友的批评指正。

扫码购买图书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兰州之声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拓展阅读
阿里云服务器
腾讯云秒杀
Copyright 2003-2024 by 兰州之声 lzh.sczixun.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